新闻中心>

集团视频集团新闻媒体聚焦


危机中亮剑
——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改制10年发展纪实

浏览次数:2329所属栏目:媒体聚焦发表时间:2011-11-23 17:21:04

十年磨一剑。

从2001年改制开始,历经10年磨练,济钢人用勤劳和智慧托起了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之城。

10年来,济钢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企业实力大幅度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攀升:

济钢改制后10年的利润总额是原国企42年的52倍;总资产发展到80.38亿元,是改制前的8倍;累计生铁产量1525万吨,是改制前10年的6.2倍;钢坯产量1713万吨,是改制前10年的14.1倍;钢材产量1578万吨,是改制前10年的27.6倍;实现销售收入585亿元,是改制前10年的18.1倍;上缴税金30.6亿元,是改制前10年的13.3倍;实现利润26.6亿元,是改制前10年的18倍;员工平均收入累计14.4万元,是改制前10年的2.9倍。

可以说,10年时间,济钢创造了“以一变十”的发展速度;10年变化,济钢演绎了一场深刻的产权制度改革;10年发展,济钢演奏了一曲精彩的跨越发展乐章。

再造新的济钢

10年改制,10年创业,10年奋斗,10年发展。

伴随着改制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济钢破壳而出。

在回顾济钢的发展历程时,董事长、总经理李玉田介绍说,1958年6月16日是济钢诞生发展的开始,然而,在历经42年“有铁不炼钢、开坯不轧钢、轧钢没优钢”的艰苦探索后,直到2000年,济钢才发展成为炼铁38.68万吨、炼钢38.38万吨、轧材28.2万吨,年销售收入6.6亿元、利润0.28亿元、上交税金0.67亿元的地方钢铁企业。

20世纪90年代末,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我市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很快从中小企业起步,逐步向更广的面上推广。

而当时的济钢,随着企业管理和内部改革的深入,发展的阻力越来越大,有着8年国有企业体制积弊经历的李玉田,大胆地提出了转轨改制的想法。

济钢要不要改制?敢不敢改制?一时成为市长办公会和常委会讨论的焦点。因为济钢是当时济源最大的企业,又是利税大户,国有盈利大企业改制,缺乏先例。在多次调查研究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权衡利弊,慎重决策,确定靓女先嫁,批准济钢实行改制。

从此,济钢人以破釜沉舟般的勇气开始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国有企业的一次突破性大变革和跨越式大发展的序幕。

济钢向社会公开承诺的三项措施可谓掷地有声:一是保证改制后员工不下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二是保证继续交纳员工社会保险,工龄连续计算;三是保证改制后承担原有企业债权债务,决不逃废银行债务。在政府同意、员工支持、银行满意的情况下,企业改制得以平稳有序进行。

2001年11月18日,是一个让济钢人铭记的日子。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这一天正式挂牌成立。企业从这一天开始改制,员工从这一天成为股东。济钢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国有企业,并作为河南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  

迎来发展春天

市场竞争极端残酷,不进则退。

全新体制下的济源钢铁,通过全面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尤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展翅飞翔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

2002年5月18日,济钢百万吨扩改核心工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35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竣工投产。

2002年11月8日,改制一年后的济钢,再次抓住机遇,投资8亿元,实施了“百万吨”扩改工程,建成了当时河南省最大的炼钢转炉和炼铁高炉,并创造了全国同类企业投资最省、工期最短、达产最快的奇迹。

这一年,济钢生铁能力从60万吨跃升到120万吨,钢产量从70万吨跃升到15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从70万吨跃升到120万吨。改制后的济钢,以一年等于40年的速度再造了一个济钢。

从此,济钢步入了又一轮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6年,又投资7.5亿元用于200万吨钢铁扩改工程建设,以低成本收购了洛阳6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并组建了洛阳国泰钢铁有限公司,线材产量实现了翻番。2007年7月,投资7亿元的济钢史上单项工程投入最大的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工程开工。这一年,企业200万吨钢的规模效益显现,钢产量突破250万吨。仅用了两年时间,济钢就实现了由100万吨钢到250万吨钢的跨越,进入了全球钢铁企业统计行列,排名127位。2008年,济钢还以销售收入117亿元,资产总额59亿元,荣列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如山洪暴发,来势凶猛。当时国内六成以上大中型钢企亏损,济钢未能幸免。2009年春节之前,济钢长协矿库存居高,产品滞销,4个月亏损达6亿元。济钢人准确把握全球市场的脉动,以超人的智慧、胆魄与技巧突破重围,坚持“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挖掘潜力”,迅速销售库存产品,将因价格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当其他钢铁厂停炉压产时,济钢全力抢进原材料,仅原料购进的价差,企业就降低成本2亿多元。2009年,济钢人创造了不裁员工、不少薪酬、不欠税收、产销两旺的“济钢现象”。

   2009年3月,承载着济钢人希望与梦想的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工程竣工投产。这一年,济钢工业用钢开发生产也达到了飞速发展,产量已经占济钢总产量的52%,实现了由建筑用钢向工业用钢、由工业用钢向优特钢的跨越。这一年,在全球危机的冲击下,济钢逆势增长,产铁233万吨、产钢240.91万吨、产材230.08万吨,产销率100%,实现销售收入102.47亿元,创利税总额7.6亿元。这一年,济钢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36.86%,名列全国钢铁行业第8名,河南省行业第1名;总资产贡献率12.66%,名列全国钢铁行业第11名,河南省行业第1名;全员增加值劳动生产率37万元/年,名列全国钢铁行业第6名,河南省行业第1名。

采访中,我们攀上了济钢生产区的调度楼上。抬望眼,与老厂区隔河相望的溴河南岸,已经成为济钢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奋斗不息的济钢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奇迹,连绵不断的空中煤气管网、排列有序的崭新厂房、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项目群、世界一流的高精尖大棒卷装备以及络绎不绝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的大型货车,展现了改制后济源钢铁的崭新气象……

撑起一片天空

溴河无语,见证了济钢的沧桑巨变;市场无情,磨练出企业的竞争实力。

10年间,钢铁市场风云变幻,各路“诸侯”残酷博弈,多少中小钢铁企业或者奄奄一息,或者遭到无情淘汰,济源钢铁何以脱颖而出?

是全新的体制激活了企业活力!是成为股东、当家做主的济钢人,转变了观念,增强了责任,坚定了信心,看准了机遇,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改制以来,济钢人在节能减排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两个五年规划总计投入40亿元,工程包含了20多个大项,200多个小项,先后淘汰了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的小炼铁高炉、小烧结机、小转炉,取而代之的是600立方米级高炉、60吨氧气顶底复吹转炉以及高速线材生产线、高强度机械用钢生产线等一大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生产装备,一台台引自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高精装备彻底改变了济钢老厂的面貌。

改制以来,济钢人端掉了大锅饭、打破了论资排辈的老做法。济钢先后选拔了三批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四批专业技术骨干;专业技术带头人由最初6个专业扩大到13个专业,专业技术骨干由28个专业增加到44个专业。专业人才队伍由改制前的1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300名。

改制以来,济钢人在持续改革中建立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他们围绕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进行了不懈的改革探索,实现了从工厂制向公司制的历史性跨越。2003年,完成了多经单位股份改制,并组建了济钢集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运营。在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非钢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矿业、机械铸造、安装、汽运、微粉、发电、建筑、房地产等产业逐步做大,已形成了以钢铁为主、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改制以来,济钢人在科技创新中为社会创造了一流的产品。济钢把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基点,从最初的只生产螺纹钢、线材的建筑用钢,到发展成工业用钢的优钢,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稳步提升。目前,济钢已成为全国精品长材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核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制以来,济钢在创新发展中积淀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从建厂初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到改制以来确立的“诚信、创新、团结、奋进”的济钢企业文化,企业的创新力、执行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严细管理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已成为凝聚员工力量,树立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日的济钢,已经由改制前的30万吨产能、不足10亿元销售收入的地方钢铁企业,变成了一个资产总额80多亿元,年产铁、钢、材各300万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456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259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71位、河南企业100强第19位、河南民营企业第1位、世界钢铁企业第93位,成为中国钢铁协会、中国特钢协会成员。

10年改制,10年奋进,济钢抓住了历史机遇,企业开拓进取,员工奋力拼搏,历经了风雨考验,提高了核心竞争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10年探索,10年发展。经过了市场大潮的锤炼,勇闯市场的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描绘着定鼎中原、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十二五”宏伟蓝图;永不自满的新一代济钢人,正肩负重任,迎难而上,向着“打造中国优特钢精品基地”的新目标奋进!

十年探索 十年奋进

济源钢铁改制发展十周年回顾

滔滔黄河,流淌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巍巍太行,见证着济源钢铁改革发展的步伐!

十年时光,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弄潮人翻滚拼搏显示出骄人的业绩。

十年发展,崭新体制下的济源钢铁人探索,奋进,开拓;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征程。

十年之前,济源钢铁公司还是一个始建于1958年、拥有42年历史的地方国有企业。2001年,公司5000余名员工,投身国企改制的大潮,共同出资收购了企业的国有资产,转制成为民营的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改制的钢铁企业、省内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

十年以来,社会关注着济钢的变化,舆论关注着济钢的变化。

十年时间,济钢人参与了济钢的发展,实现了济钢的发展。

改制十年 企业巨变

从2001年到2010年,济源钢铁十年改制,十年进步,十年探索,十年发展。

让我们用数据来解说济源钢铁改制十年以来的巨大变化:

十年来企业累计技改投入40亿元,是改制前十年的10倍;生铁产量1525万吨,是改制前十年(1991年到2000年)的6.5倍;钢坯产量1713万吨,是改制前十年的14.1倍;钢材产量1578万吨,是改制前十年的27.6倍;实现销售收入585亿元,是改制前十年的18.1倍;上缴税金30.6亿元,是改制前十年的13.3倍;实现利润26.6亿元,是改制前十年的18倍;员工收入累计14.4万元,是改制前十年的2.9倍。

产品产量:

生铁,改制前,2000年的产量为:38.7万吨,2001年—2010年产量分别为:50.1万吨、59.3万吨、60.5万吨、110.9万吨、140.7万吨、167.1万吨、216.9万吨、239.1万吨、240万吨、241万吨。钢坯,改制前,2000年的产量为:38.4万吨,2001年—2010年产量分别为:51.5万吨、63.4万吨、80.3万吨、125.4万吨、170万吨、200.4万吨、250.2万吨、253万吨、258.9万吨、260万吨。钢材,改制前,2000年的产量为:28.2万吨,2001年—2010年产量分别为:32.4万吨、56.4万吨、100.2万吨、120.8万吨、150.7万吨、175.7万吨、221.8万吨、209万吨、254.1万吨、257万吨。销售收入:改制前,2000年企业销售收入为:6.6亿元,2001年—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2.7亿元、21.6亿元、34.6亿元、41.6亿元、50.3亿元、88.1亿元、117.2亿元、100.9亿元、108亿元。

上缴税金:改制前,2000年,企业上缴国家税金为:0.67亿元,2001年—2010年上缴税金分别为:1.07亿元、1.49亿元、2.01亿元、2.28亿元、2.40亿元、3.57亿元、5.43亿元、4.54亿元、3.73亿元、4.10亿元。利润:改制前,2000年,企业实现利润为:0.28亿元,2001年—2010年企业实现利润分别为:0.85亿元、0.91亿元、2.03亿元、2.04亿元、1.52亿元、2.63亿元、4.14亿元、3.30亿元、4.18亿元、5.00亿元。

员工收入:改制前,2000年,企业人均收入6575元,2001—2010年人均收入分别为:8533元、9106元、10356元、12183元、12981元、14803元、17270元、17024元、19755元、22000元。

非钢产业:企业在不断深化主业发展的同时,非钢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改制前,2000年,企业非钢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为:6295万元,2010年增长到1.28亿元。2000年,非钢产业上缴税金56万元,2010年增长到1730万元。2000年,非钢产业实现利润57万元,2010年增长到2712万元。

今日的济源钢铁集团,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资产总额66亿元。拥有员工6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拥有完整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先进生产工艺和精良装备。技术力量雄厚,质量检测手段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具备了年产300万吨铁、300万吨钢、300万吨材、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生产经营能力。主导产品有光圆钢筋、螺纹钢、高速线材、盘螺、30MnSi  PC钢棒等建筑用钢和优质碳素钢、合金结构钢、冷镦钢、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易切削钢等工业用钢和水平连铸铸铁型材。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改制成为济钢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抓住机遇 改制发展

2001年11月18日,是一个让济钢人铭记的日子。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这一天挂牌成立。企业从这一天开始改制,员工从这一天成为股东。企业体制变更了,员工观念转变了,企业发展加快了。

20世纪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济源钢铁公司有过较大的进步。十年间由一个地方小铁厂发展为30多万吨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成功躲避了大批小钢铁厂倒闭破产的厄运。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企业管理的深化,国有企业固有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的矛盾日渐突出,涉及收入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干部任用制度的三项制度改革进展到一定层面后,很难再深入下去。

90年代末,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大环境,再一次将大批国有企业推到了生产乏力、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国有资本要实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各地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国企转制之风乍起。

济钢要不要改制?敢不敢改制?一时间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企业前进的难题。当时,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济钢是济源市最大的企业,又是盈利企业,当时的国企改制一般是从亏损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始的,国有盈利大企业率先改制,缺乏先例。时任济源市委书记铁代生同志、市长王铁同志,多次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权衡利弊,慎重决策,确定靓女先嫁,批准济钢实行改制。

1998年11月,时任河南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到济源市视察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支持国有企业改制。

2000年11月,《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出台。济源钢铁公司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改革转制,于2000年12月6日,召开公司第十六次职工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企业改制的战略决策。2001年11月18日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

2002年11月8日,随着党的十六大召开,全国掀起了国企改革的高潮,而济钢则整整提前了一年。

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改制过程中敏感的问题。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使国企改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由市改制领导小组和市国资局推荐的河南省豫财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济钢改制的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审计和评估。济源市驻济钢改制工作组参与了审计和评估的全过程。

为了改制的顺利进行,济钢面向社会掷地有声地作了三项公开承诺:一是改制后保证员工不下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二是改制后保证为员工继续交纳社会保险,工龄连续计算;三是改制后保证承担原有企业债权债务,决不逃废银行债务。在政府同意、员工支持、银行满意的情况下,企业改制得以平稳有序推进。

随后,企业又召开了两次职工代表大会,改制意见、改制方案、购股方案、等程序均获得全票通过。

2001年10月11日,济源市在济钢召开了承接人代表演讲测评大会,经过评委专家推荐,职工代表民主评议,李玉田被选举为济钢承接人代表。

2001年11月6日,召开了首届股东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

11月7日,董事会、监事会分别召开了首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董事长、副董事长和监事会召集人。

11月18日,召开改制后新公司创立大会。时任市委书记的铁代生、市长王铁与新公司董事长李玉田,共同为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12月14日,新企业通过了全部工商注册登记。

2004年,济源钢铁公司因改制而得到蓬勃发展、显著的业绩被传为佳话,并迅速被公众和媒体推到了聚光灯下。3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在省会郑州亲自主持召开了全省企业改革动员大会,董事长李玉田在会上介绍了济钢改制的经验。2006年6月,董事长李玉田作客河南卫视中原焦点栏目。(插播同期声)。

同年4月,由中国钢铁协会主持的全国钢铁企业改革研讨会在济源召开,重点推广了济钢的经验,认为在全国钢铁企业中,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并在《钢铁管理杂志》上刊登了企业改制经验。

全新体制下的济源钢铁,尤如涅槃凤凰,重获新生,展翅飞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全面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十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书写出了辉煌的历史篇章。济源钢铁已经由改制前的30万吨产能、不足10亿元销售收入的地方钢铁企业,变成了一个年产铁、钢、材各300万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456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259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71位、河南企业100强第19位、河南民营企业第1位、世界钢铁企业第93位,成为中国钢铁协会、中国特钢协会成员。

抬望眼,与老厂区隔河相望的漭河南岸,已经成为济钢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奋斗不息的济钢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奇迹;连绵不断的空中煤气管网、排列有序的崭新厂房、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项目群、世界一流的高精尖大棒卷装备以及络绎不绝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的大型货车,展现了改制后济源钢铁集团的崭新气象。

调整结构 科学发展

漭河水,日夜流淌,伴随了新济钢南北两个生产区十年发展历程;

两座桥,飞架南北,贯通了布局合理的铁、钢、材生产线紧凑流程。

流水无语,见证了济钢的沧桑巨变;

市场无情,磨练出企业的竞争实力。

十年间,钢铁市场风云变幻,各路“诸侯”残酷博弈,多少中小钢铁企业或者奄奄一息,或者遭到无情淘汰,济源钢铁何以能脱颖而出?

是全新的民营体制,全方位激活了企业活力!

是成为股东、当家做主的济钢人,转变了观念,增强了责任,坚定了信心,看准了机遇,奋发有为,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2001年5月18日,被誉为济钢生命工程和希望工程的高速线材生产线破土动工,一年时间生产出了第一捆线材。并以全国同类工程工期最短、投资最省、达产最快的三项全国之最,点燃了员工创业的热情,从此拉开了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序幕。

2002年11月8日,第一个百万吨钢铁扩改工程破土动工。2004年2月竣工投产,建成了当时河南省最大的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这一年钢产量突破100万吨,济钢人用一年等于四十年的速度再造了一个济钢。随后的两年里,企业又快马加鞭,对铁、钢、材系统实现了300万吨钢的填平补齐配套改造工程。

2006年钢产量突破200万吨,济源钢铁进入全球钢铁企业统计行列,排名127位。

2007年钢产量突破250万吨,济源钢铁全球排名上升到110位。企业实现第一个100万吨钢用了46年,而第二个100万吨钢仅仅用了两年,如今新一轮大修挖潜改造已经开始实施,企业将形成4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2008年8月以后,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的国内钢铁行业,减产亏损成为企业难逃的厄运,降薪裁员成为企业的共识。济源钢铁也遭受了改制以来最“寒冷”的冬天。面对危机,企业积极应对,员工奋力拼搏。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升级在危机中发挥了作用,企业抓住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及时化危为机。济源钢铁当年不仅没有亏损,还实现利润3.3亿元,一时间成为省内外钢铁业、经济界广为流传的佳话。

2009年在国内六成以上大中型钢企亏损的情况下,济钢持续赢利,实现利润4.2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7亿元。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钢铁百强企业排行榜中,排名第93位。正当金融危机深不见底之时,处于正在建设中的济钢建设史上单项工程投入最大的高强度机械用钢工程,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积极出击,化为危机。2009年3月,承载着企业希望与梦想,倾注了济钢人智慧和力量的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工程竣工投产,按照“装备档次世界一流、工艺布局科学合理、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节能环保齐头并进”的标准建成的大棒卷工程,成为企业“十一五”期间的得力之作,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坚持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有力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发展。十年间企业投入资金共计40亿元,技改工程包含20多个大项,200多个小项,先后淘汰了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的4座150立方米小炼铁高炉、2座28平方米小烧结机、1座小立窑水泥厂、2座10.5吨小转炉,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炼铁高炉、氧气顶底复吹炼钢转炉以及高速线材生产线、高强度机械用钢生产线等一大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生产装备。一台台引自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高精装备,使企业装备水平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攀升,改制后企业10年的利润总额,是改制前42年的52倍。事实雄辩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改制后民企的改革发展不逊于国企。

跋涉在发展道路上的济钢人,自我加压,自寻危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懈怠,不停步,做到了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上一个台阶。

十年时间,企业创造了“以一变十”的发展速度;

十年以来,员工品尝到了当股东做主人的滋味;

十年变化,演绎了一场深刻的产权制度改革;

十年发展,演奏了一曲华丽的以人为本的乐章。

超前谋略 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

超前谋略,创新发展是济源钢铁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

改制以前,济源钢铁只有一条轧钢生产线,产品只有螺纹钢和圆钢等建筑钢材。目前,企业拥有四条钢铁长材生产线,可以轧制出中高碳钢、冷镦钢、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等工业用钢及建筑用Ⅲ级、Ⅳ、Ⅴ级螺纹钢和30MnSi管桩用钢,涵盖了60余个钢种,100余个规格。

济源钢铁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生产建筑用钢品种最全的企业,产品相继打入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华能沁北电厂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更是金融危机以来铁道部指定的29家供应商之一。

济源钢铁的“国泰”建筑用钢以其良好的声誉成为中原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品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家高速铁路工程一年就用去了企业整整一条轧钢生产线的产量,成为企业渡过“寒冬”的有力支撑。

济源钢铁产品不仅叫响了国内,还远销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济源钢铁在“国泰”牌建筑用钢一路走俏的大好形势下,于2004年谋划布局产品结构调整,提出了“做精、做专、做强”的发展战略。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产品结构向机械工业用钢转型,发展方式从依靠投入增加的外延增长方式,向依靠效率提高的内涵增长方式转变,走出了一条节约型的精品发展道路。

为保证品种钢的精炼水平,在炼钢系统先后建设了两座LF精炼炉和一座真空VD精炼炉,并引进了连铸机塞棒自动控制系统,结晶器电磁搅拌装置及连铸测温装置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特钢系统大棒卷生产线的工艺装备水平更是达到了当今合钢棒卷轧机的世界一流水平,全部轧机主传动采用直流变频调速技术,整条轧线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

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企业还确立了“销售、研发、供应、生产、质检”一体化攻关的全新经营模式,使企业的产品品种更贴近市场,更超前一步。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企业实现了由建筑用钢向工业用钢的跨越,由普钢向优特钢的跨越。

2010年,工业用优特钢的产品比例已经占总产量的50%,高附加值钢种月销量突破万吨,被广泛应用于拉丝、钢绞线、钢丝绳、制钉、焊条、焊丝、管桩、五金器具、轴承、齿轮、弹簧等领域,产品的更新换代透视着济钢发展的变迁,市场空间也尤如换了两重天。

济源钢铁在实施精品战略的同时,还未雨绸缪,建立了稳健的产业供应链。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就着手打造“主动出击,扩大国内自给资源供应、建立国际多条有效供应渠道”的战略产业链,通过合资方式建设了山东日照昱桥铁矿石装卸码头,在香港组建了河南省首家中原国泰船务公司。在国内,积极整合开发矿产资源,形成了自给铁矿80万吨、石灰石80万吨的年供应能力;在国际上,分别与澳大利亚的力拓公司、FMG公司、罗泊河铁矿销售公司及美国克利夫斯自然资源公司等世界级供应商签订了长期的铁矿供货合同,为集团公司构建了稳定的原料供应系统。

十年的实践证明,要加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走名牌精品之路。在一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国家产品质量免检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上海钢材期交所交割品牌、国家钢检中心十年抽检合格企业等荣誉和光环的背后,折射出了济钢人“创名牌、出精品”的品牌意识和开拓市场勇无止境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快人一拍、超前谋划的战略,为企业在一次次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抢占了商机。

节能减排 循环发展

济源钢铁作为河南省清洁钢生产企业和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将传统的“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认真转变为“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全新生产模式。

综合利用从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入手,将其作为二次能源实现了再利用、再循环。生产工艺流程不断优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紧密结合,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持续显现。

目前,企业已经实现了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的全回收利用。2003年、2007年分两期总投资1亿元建设了2×12MW煤气发电机组,同时配套建设了10万m3高炉煤气柜、3万m3转炉煤气柜和通往主线各区域长达10公里的煤气管网;分三期建设了7座共计年产44万吨的煤气烧活性石灰的石灰立窑、回转窑;利用高炉余压建设了8000KW透平TRT发电机组一台,使企业每年自发电量为2亿千瓦时,占总用电负荷的四分之一。此外,还投资4500万元,建设了两套BPRT节能装置,成为国内首批运用该技术的钢铁企业。项目实施后,年节电4500万千瓦时,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相当于减少空气中5.7万吨的CO2排放量。

在循环水利用方面,建设了水处理循环系统,通过串级用水、分级用水、污水处理和循环设施改造等手段,做到了污水的全闭路循环。

在废渣利用方面,相继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拥有三条水渣微粉生产线,成为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矿渣微粉生产基地。年产粒化高炉矿渣微粉80万吨,可实现利润3000万元。

改制以来,企业在低碳环保、循环经济利用方面,总计投资5亿余元,形成了高炉煤气回收利用循环链、工业废渣回收利用循环链、工业污水回收利用循环链,每年通过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创效可达3亿元。

彰显责任 和谐发展

改制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济源钢铁集团十年改制发展,始终以实现企业、社会、员工、股东的和谐发展为己任,用诚信与创新、大爱与无私铸就了新时代的钢铁之魂。

始终坚持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改制十年以来,企业大力支援教育事业,共发放241万元资助金,资助了352余名大专及本科学生;大力支援文化体育事业,先后出资1409.8万元,支持省市篮球等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承办了中美男篮对抗赛、中克男篮对抗赛、中加女篮热身赛、中俄男篮对抗赛、中巴国际男篮对抗赛等四十多场精彩的体育赛事,为打造济源篮球之城的美名作出了突出贡献;大力支援抗震救灾活动,2008年以来,先后向四川地震灾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达700余万元。大力支援老区建设,向老区促进会捐款50万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实现共同致富。大力支援村办企业发展,开展企业地方共建,平均每年的劳务费支出为1000万元。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办好企业。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创业热情;员工福利逐年提高,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大学生公寓楼、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相继投入使用;电视室、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以及休闲公园等生活文化设施的建成,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按时交纳,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充分体现了公司决策层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十年改制,十年奋进,济源钢铁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企业开拓进取,员工奋力拼搏,历经了社会风雨考验,提高了核心竞争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十年回顾,十年欣慰。济源钢铁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特钢协会、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中共济源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老顾问、老领导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广大投资者、国内外客户的信赖与关怀。各种关怀与厚爱,每次指示和要求,已经成为济钢企业文化的核心,那就是“诚信、创新、团结、奋进”,它将引导济钢人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一贯坚持,严格苛求,不断创新,永超一流。

十年探索,十年发展。经过了市场大潮的锤炼,勇闯世界的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描绘着定鼎中原、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十二五”宏伟蓝图;永不自满的新一代济源钢铁人,正肩负重任,迎难而上,向着“打造中国优特钢精品基地”的新目标再创辉煌!



公司地址:中国河南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虎岭高新片区  电话:0391-6688888  传真:0391-6695008
河南济源钢铁(集团) 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豫ICP备17018696号
温馨提示:建议使用1920*1080以上分辨率浏览效果最佳